投放厨余垃圾,已成垃圾分类中一大难点。特别是有些小区,要求厨余垃圾破袋投放,视觉、嗅觉均受到强烈冲击,让很多居民烦恼不已。据北京晚报报道,厨余垃圾桶数量少、容量又小,时常冒满,破袋倾倒时容易弄一手一身,夏季即将到来,厨余垃圾更易腐败变质,导致臭气熏天,还有可能滋生蚊蝇。不能让厨余垃圾这道难题,消解市民垃圾分类的热情,就需要多方合力“除臭”。
厨余垃圾由可分解的有机物构成,天然具备“臭”、“不卫生”等特性,却是每个家庭每日的必然“产出”。因此,每个家庭都有责任在前端对厨余垃圾“除臭”。比如,在垃圾入袋前,尽量减少垃圾的湿度。在垃圾分类比较成熟的日本,居民连西瓜皮都要脱水晾干才放进垃圾袋,剩菜剩饭也要先倒进专用网袋中沥干,餐后有油的盘子需要用纸巾拭去油污等。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好经验,既能在倒垃圾时减少“痛苦”感受,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环境。当然,更重要的一点,是要尽量做到减少食品浪费,按需备饭,盘光碗光,剩饭剩菜自然减少;环保烹饪,更能有益身体健康。
厨余垃圾除臭,更离不开垃圾处理中端的合理规划与贴心设置。社区的厨余垃圾桶应该有科学的设置配比,尽量杜绝垃圾桶体量太小、垃圾桶数量太少等原因造成的厨余垃圾露天堆放。另外,夏天到了,应该增加厨余垃圾桶的清运次数,加大清洁消毒的力度;就居民反应的“破袋难”问题添加相应的破袋、清洁小设施,请引导员进行指导使用。虽然厨余垃圾破袋投放有一定优势,但垃圾分类条例中并没有强制规定,所以,在具体执行环节,还应该因地制宜。
有居民建议厨余垃圾用可降解的垃圾袋,让人们避免“破袋”时的麻烦与不适。由于可降解垃圾袋成本较高,难免增加市民的负担。有关部门不妨采取一些尝试。比如,采购一些可降解垃圾袋分发社区,奖励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的居民,或者采用以积分兑换的形式,培养使用习惯。虽然一般来讲,便利与便宜不可兼得,但社区工作者大可通过科学、人性化的方式,让居民们获得二者的最佳平衡。
厨余垃圾的处理,是垃圾分类中的重要一环。让厨余垃圾顺利“除臭”,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。产出垃圾的每个家庭、监督管理的社区机构、清运垃圾的企业以及监管部门,应该从各自的角度,做最精准的努力与调整,才能保证社区内的厨余垃圾尽快“除臭”,顺利流向垃圾场,经处理后综合利用,变废为宝。
图片来源:北京晚报
来源:北京晚报
评论员侯江
编辑:侯江
流程编辑:郭丹